《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7月23至25日,以“新发展阶段: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中国社会学会2011年年会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由赣南师范学院承办的“社会学与客家研究”分论坛与大会同时举行。此论坛作为国内首次以“社会学与客家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有其特殊的意义:对于从事客家研究的学者,这是促进客家研究与社会学联系的契机;对于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客家”将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可贵试验田。
本论坛收到包括大陆、香港地区学者提交的论文20余篇,与会代表分别围绕三个方面的议题进行深入的学术讨论。
一、社会学与客家研究结合的意义
赣南师范学院副院长陈勃教授代表本次论坛的主办单位致欢迎辞。他在致辞中指出未来社会学与客家研究结合的四个点:一是纵横交错,意在研究客家社会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与客家社会变迁的关系;二是承前启后,旨在关注当下客家社会和未来客家社会的发展;三是动静结合,即客家研究既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概念,也要丰富社会学的理论和概念;四是内外兼修,客家研究的方法应该突破单一性,体现现代性。
赣南师范学院研究生部周建新博士认为将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客家研究中来,可以更好地充实和丰富客家研究的内容。一方面社会学视角强调关注客家社会的现状,对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客家传统社会的变迁具有借鉴意义;另一方面,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客家研究存在的问题更具有解释力。
二、对传统客家社会的研究
客家地区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资源对学术研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传统客家社会的形成一直是客家研究的重点,此次论坛同样体现并延续了这一特点。
传统客家社会的维系和发展与人口迁徙、民间信仰、宗族力量等因素密切相关。人口迁徙是客家民系形成的动力之一,而历代人口迁徙常受到户籍制度的约束。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何朝银博士从户籍制度影响身份形成的影响角度,研究流寓民的差别性户籍制度对客家民系形成的影响。认为更改户籍存在着对经济利益的考量。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温春香博士则通过对福建平和县“城隍妈”信仰仪式的研究,揭示地方文化传统自身的延续性,认为地方文化传统并没有因为“国家”的进入而被取代。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凌焰以村落中的庙堂祭典为研究个案,从传说文本与祭典仪式入手,探讨民间信仰与客家传统社区维系和发展的关系。厦门大学历史系周雪香教授以宋代宗教信仰政策与定光古佛信仰形成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对民间信仰的合法性建构历程进行解析。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罗碧诗(Elizabeth Lominska Johnson)研究员对香港客家社区关门口村宗教社会中两性的角色与身份进行研究,指出该地区的宗教实践具有较高的性别包容性和角色互补性,这对宗教实践的持续起到一定作用。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邹春生博士通过对清代赣南五世同堂家庭的早婚现象的研究,分析明清时期基层社会的婚姻行为,认为在宗族社会中,以早婚为重要手段的人口增殖并不是为了老有所养或增加劳动人手,而是为了争夺宗族治理权、维护家族利益。上海大学王天鹏博士以客家古村落江西赣县白鹭村的生育观为研究对象,认为正是由于传统的孝道思想,所以当地并没有形成“新型生育观”。
从传统习俗、仪式的变迁背后寻找隐藏在社会最深处的结构并找到这些结构得以延续的促进机制,是理解社会现象的途径之一。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钟俊昆教授通过对江西省赣州市七里镇仙娘庙功能变迁的研究,指出庙会功能的多元化是客家民间信仰多谱系、实用化特征的表达,是乡村政权与客家民间文化的互动的结果。南昌市民俗博物馆梅联华研究员则从客家民居的变迁角度关注客家宗族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李晓方博士以明清时期《瑞金县志》为考察中心,详细解析地方县志的族谱化现象,对普遍认同的公共历史记述的产生过程进行反思,指出地方县志的族谱化是方志发展的内在理路与明清时期宗族观念的强化、地方官绅之间的互利合作关系等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
三、对当代客家社会的关注
从客家研究的成果看,关注客家传统社会的成果很丰富,而对当下客家社会的关注比较少。但此次论坛中,不少学者就对当下客家进行了关注,这是客家研究实现承前启后意义的必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