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导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师范学院国学教育研究

来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7

一、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国学”的西方认识

我国社会大众对“国学”这个词很熟悉,但要详解它的内涵和体系,往往不知道它的学科结构、门类关系应该如何梳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特指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叫做“汉学”学科的。以俄罗斯为例,其高校开设的《汉学》课程已经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该学科的研究内容包括:汉语言文学、中国民俗文化、中国历史、政治经济学、古典哲学、古代艺术、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甚至包括从心理学、人类学角度研究中国人心理特征。当然,他们主要研究的还是汉语言文学,总体上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研究。

(二)“国学”的国内共识

“国学”这个词的起源是清末民初,旧知识分子为了与我国“汉学派”分庭抗礼而提出的。因此,《国学》分为两派,即“汉派”和“国派”。“汉派”认为国派以儒家思想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狭隘;“国派”认为汉派用西方思想研究中国文化,是先天不足。我国一些学者也认为西方“汉学”研究内容不全面,不能与“国学”对称。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导致的一种文化自信现象。客观地讲,西方的“汉学”研究毕竟面临着文化空缺的现象,即使抓住了中华文化的主体脉络,但对于各种开枝散叶的汉文化扩展现象仍抓不住研究规律。[1]

(三)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倡导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学术体系中都有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常在讲话中引用古代经典以表述其思想。这是因为这些经典语块已经在我国文化中有了明确的语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学中的思想都是人们对美好社会形态的向往和追求。

二、国学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前些年,我国兴起了一股学习“国学”的热潮。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也将“国学热”视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也发出了一些呼吁和提倡。然而,社会上一些商人从中嗅到了商机,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大肆开办“国学班”“国学讲座”。社会上包装出了很多“国学大师”。这些“国学大师”对国学的内容理解十分狭隘,还有以《三字经》《弟子规》作为教材向社会大众传播的。如果以这种“国学”去与西方研究的“汉学”对照,就很容易让外国学者产生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变弱”的心理。

除思想以外,中国古代的器物文化、文化艺术、工艺文明、建筑建造、历史现象都是国学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对社会大众进行“国学”概念的普及。

(二)师范教育对国学教育的促进作用

我们如果要将《国学》分类,大部分细类可以归入汉语言文学当中。在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当中,中文系都是比较大的系,在古典文学、中国古代文化、汉语修辞学、音韵学、文献史料研究等方向涵盖了大量的国学内容。因此,我们在中文系学生中普及国学概念、国学教育方面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许多中文系学生,他们有的将来会涉及到为外国人开设汉语班。这对高质量的国学输出,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三)国学教育与文化强国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国学”归根结底也是一种语言,而语言的强势现象直接关联到文化强势现象。英语使用人数多、使用国家广,即使在文化内容上不如我国的历史悠久,但扩张力很强。美国的文化历史仅仅只有200多年,但美国国家的营销能力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美国以英语为武器,通过各种影像、书刊、电台等媒体成功地向世界范围内构建了“美国梦”的文化内容。

汉语使用的人数虽多,但影响力仅局限于东亚地区。汉语与其他语种等值翻译不易,与英语进行语际翻译能完全实现语义对应的词汇也只有40%左右;许多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化语义学上体现得不够充分。在正式场合下,国学文化输出的机会非常少。我国有许多丰富文化语义的经典语块,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言必信,行必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都承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文化语义在世界各国都可归入名言格言一类,这些文化语义的输出可以对外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不是一天就普及世界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输出过程,才能让其在国际上树立形象和被人认知的。因此,在人们充分认知的情况下,我们主动输出国学是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